《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
记承天寺夜游 篇1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 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 c)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b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5、片断写作练习: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2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诱导激发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及作品《离骚》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的写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记》……语言总结:“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之后又作了怎样的文章来诠释他内心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②背景再现(学生适当记录)
③多彩朗读
A、听读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读课件)
B、练读把握要点(正音、节奏、情感)
C、赏读调动情感(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同时出示承天寺月夜图)
3、合作交流
在诵读声中我们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这篇古文,我们还得把他译成一篇现代文。
A、请同学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重点字词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用法)
C、教师组织小组间展开译文接龙。
4、深入探究
学习古文仅仅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A、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质疑。
B、小组内,小组间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C、如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应适时补充下列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幻灯片展示)。
※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
6、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明的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学法,归纳总结
7、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月下感叹
庭院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 篇5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 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 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 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 篇9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 ”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0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 亦未寝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 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篇1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2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 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
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 篇13
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延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 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 (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