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认识分米和毫米优秀3篇正文

《认识分米和毫米优秀3篇》

时间: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认识分米和毫米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知道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通过测量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欲望,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

2.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鼓励学生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卡片、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准备 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卡片,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师: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

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卡片复习,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激发求知欲望,为系统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1)提问。

师:如果老师让你测量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厘米。

师:为什么不选择米呢?

生:因为课桌的长度不够1米。

师:为什么不选择毫米呢?

生:因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测量。

(3)汇报测量方法。

小组一: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长的纸条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9个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还多出来7厘米,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4)比较测量的方法。

师:刚才在测量的时候,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在第一种方法中,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10厘米。

出示课件。

师: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对,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1分米。

课件出示1分米的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10厘米?

生:9个。

师:9个10厘米是几分米?

生:9分米。

师: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9分米7厘米。

3.教学1米=10分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进行计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小组一: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组二:我们小组是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如果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话,分米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厘米的前面)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两根手指中间的部分大约是1分米。(反复两次)

(2)比一比。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获胜。请坐在南侧的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侧的同学用直尺量一量,调换角色再量一遍。(同桌之间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长度哪个更接近1分米?(学生举手)希望你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同桌,让他们也能用手势表示出准确的1分米。

(3)估测一下,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请你的同桌帮你量一量,看你估测的数据准不准。(同桌活动)

(4)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厘米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请你用直尺画出长度分别为2分米、3分米、5分米的线段。

(5)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学生思考后汇报)

《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2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个"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师:幻灯逐一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三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板书)

(3)1厘米=()毫米(板书)

(4)13厘米—7厘米=()厘米

(5)10厘米—3毫米=()毫米

(6)用手势表示出1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也知道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应该用毫米来作长度单位。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看到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师: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师: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略)

师: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师(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师生一起说说,师补充板书)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除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

五,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篇3

【片段一】引入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学生的学具盒里有若干根小棒,只有一根白色的是5、3厘米长)

生:白色的小棒大约是5厘米。

师:是的,这根白色小棒大约是5厘米长,但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学生独自测量)

生:比5厘米长一点儿。5厘米多3小格。5厘米多3毫米。

师:有同学说这根小棒长5厘米多3小格,也有说是5厘米3毫米,这说明现在我们用厘米已无法较精确地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其实1小格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评析】三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有所接触,但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师以学生已知的“厘米”为切入点,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为使测量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把毫米和厘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估计小棒长度、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中引出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些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地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片段二】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3小格就是3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和同桌说一说。(同桌指完后,请一位学生到课件中放大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

师:(指着课件中放大的直尺图)这样1小格是1毫米,2小格是几毫米呢?3格呢……10小格呢?

生:10毫米。1厘米。

师:怎么有的同学说10毫米,有的同学说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中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否有10毫米?也就是10小格?

师:你是选直尺上的哪个厘米来数的?

生:刻度2至刻度3,是1厘米,有10毫米。刻度5到刻度6,1厘米里有10毫米。等等。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

师: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2厘米,20毫米。)从0刻度到刻度3呢?(3厘米,3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6呢?(4厘米,4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学具有:1元硬币、电话卡等)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样物品的厚度。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找出最短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

生:2厘米5毫米。

生:25毫米。

生:2厘米5毫米就是25毫米。

师: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吗?估计好后把结果填入表内。再用尺子量一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数学书的厚度

师:说说你的估计结果和测量结果,相差多少?

生:我估计是1厘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估多了3毫米。

生:我估计是5毫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少估了2毫米。

师: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毫米作单位吗?

生:我爸爸去划玻璃时,玻璃的长度要用到几厘米几毫米。

生:工人师傅做的一些机器零件就是用毫米做单位的。

生:一张纸(指着数学书的一页)的厚度是1毫米。

师追问: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吗?(学生马上开始测量验证。)

生:一张纸没有1毫米。

生: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师:像我们数学书里的纸张,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课件出示小资料:a、铅笔芯。教师介绍铅笔芯的粗细规格一般用毫米作单位。b、眼镜片的厚度。c、播音员报气象预报:20xx年8月14日,第10号台风“珊瑚”带来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5时,厦门平均降雨量达300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350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587毫米。)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1毫米,就是画了11毫米或1厘米1毫米。

生:我画短了2毫米,就是画了8毫米。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摸一摸(摸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说一说(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估一估、量一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画一画(不用尺子画一段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学生拿出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师:这10厘米(拿着小棒)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4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0厘米=1分米。(教师板书。)

师:你能把1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

生:用了一半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生:从0刻度到刻度10。

生:从刻度10到刻度20。

生:从刻度2到刻度12。

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呢?(学生举起了尺子,一根尺子大约是2分米。)4分米有多长呢?(同桌两人把两根尺子拼到一起长大约4分米。)8分米有多长呢?(学生4人小组把4根尺子拼在一起长大约8分米。)10分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学生比划)

生:10分米就是1米。

师:为什么?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宽,把结果填入表格,再用尺子量一量。完成表格。(提供3根不同长短的彩带,让学生选择后估计,测量。)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课桌的宽

【评析】前一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引导多一些,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学,体现方法的层次性。在分米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自学课本得出“1分米=10厘米”以及用1分米度量的优越性。通过找1分米、比划1分米的长短等活动来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中,让学生学会目测,间接运用工具得出物体的长度。追问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4分米、8分米、10分米有多长,沟通了厘米、分米和米的联系。探究、自学等自主活动,强调把学习、读书等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不是“放羊式”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导向功能,适度把握思考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片段四】解决问题

1、量一量

2、画一画。①1分米长的线段;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算一算。

4厘米=()毫米80毫米=()厘米

6分米=()厘米40厘米=()分米

18毫米+42毫米=()厘米3分米+7分米=()米

75厘米—28厘米=()厘米=()分米()厘米

4、填一填。

(1)我们三年级上册数学书的厚度约是8()。

(2)一枚钉子的长度约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