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10篇正文

《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10篇》

时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情感目标: 篇2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篇3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 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三、 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 “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  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 “送武判官归京”)  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篇4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 辨:说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去感受他的爱国热情。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历来是人们所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白雪的诗句,你们能说说吗?(生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三、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要求学生思考:

1、理解作者“围绕什么来写”?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离别后(回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四、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五、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小结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七、作业

1、你还学过哪些写雪景的诗文,试写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怎样的世间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四、思考探究

1、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2、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点拨:

(1)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2)“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3)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五、背诵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篇6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标: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二。展标: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达标:

(一)了解作者: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二)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解题。

2.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层次。

3.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的两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难懂的诗句。

(四)品读--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佳句

1.教师抽生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内讨论自己认为诗歌中写的最好的句子,在班上发言它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会诗歌的意境,上句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下句体现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五)比读--体会边塞诗

1.教师出示边塞诗的有关资料,学生朗读。

2.再出示两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

3.学生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四。测标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几道本课的练习,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师生小结:

1.说说有关边塞诗的知识。

2.总结如何鉴赏诗歌佳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

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酒》 《行路难》(其一) 《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从弟》(其二)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登飞来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__”画出来。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拓展性阅读 篇8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

整体把握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媒体应用四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是一首咏雪的送别诗。雪景中衬托送别,送别中又咏雪景,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在边塞诗和送别诗中很具有代表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抓取边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多层次的品读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情感,激发个体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多样朗读法: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听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以读促学。

2、情景再现法:借助图画与音乐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到伤感离别的意境之中。

3、研读赏析法: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把全诗赏析内容导引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此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二)说学法

1、朗读法:在朗读、品读、悟读的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2、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参与各个环节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握对边塞雪景的描写,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唐)《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补充缺省的上下句,分别归纳前三句与后三句的类别,以此点明本首诗既是边塞诗又是送别诗的文体特� ]

(二)知人论诗

名:岑参(cén shēn) 时:唐代

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评:边塞诗人 作:《岑嘉州集》

[请一生读]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岑参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将作者信息条理化,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作快速积累。从作者的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去体会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一写作方法,提示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

(三)朗读品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播放配乐范读材料,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初步感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四)赏析悟诗

1、解题识诗

2、析词品诗

例:第一句写风,“卷”写出了风来时铺天盖地之势,“折”写出了风吹白草时的强劲力度。

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反复朗读,并说说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边塞景色的什么特点。

3、看图悟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