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正文

《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2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孩子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孩子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蚕的模型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

记录表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

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5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