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优秀9篇】》
围城是一部很出名的作品了,有一些人可能听过却没看过。那么让我们看看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感想吧!本文是勤劳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大伙儿整理的9篇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围城》读后感 篇1
读了《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以前在学生时代,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现在,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围城总是存在的吧!学校,家庭……背负着老师,父母的期待。有时身心俱疲,想要冲出围城。可当真正冲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罢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一种色彩当它们存在时,生活才会感到满足,才会变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也会感到幸福满足。
《围城》的读后感 篇2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家庭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3
国庆长假期间,我上网阅读了围城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不得不对钱老先生的才学佩服的五体投地,围城让我思考颇多,感受颇深,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吧,我只能领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里寒暄几句吧。
围城描述了一个留洋生方鸿渐的回国生活。方鸿渐花着准丈人的钱,在国外消遣时光,打发日子,深知自己无才又无钱,没有办法只好回国慢慢找事做。在国内转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地位,背后又没有什么靠山。留洋才子的虚名很快被揭露,别人只觉得他是个外强中干的草包。后来便事业不顺,感情不顺,生活落魄,穷困潦倒。但方鸿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过抱负,也曾经为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过。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击,让自己彻底的绝望,彻底丧失了曾经的斗志与激情。钱老先生曾经在自己的文中说过,:“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的鸟又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逃出来。”方鸿渐的生活也是这样,他努力想冲破命运,确又被命运无情的拉回现实,围城注定没有结局。虽然围城里写的是虚无缥缈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又是现实的见证。我发自内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语言与才学,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给人的还不如当初就没有希望的好,我认为“围城”是这个意思: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时,总羡慕大人的无拘无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读书时,总希望可以发生战争;做老师的� 总而言之,人就总觉得自己干的这份工作远不如别人的好,认为别人的薪水高又轻松,自己总比别人矮一大截。然而,让你真正去体会别人的生活时,你又觉得并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样。围城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城外觉得城内好,城内的人觉得城内好,城内的人觉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桥上看风景,桥东头觉得桥西头的风景美,桥西头觉得桥东头的风景雅。于是便盲目地尝试,周而复始,仍然对其他人的充满向往之情,觉得自己远比不上。没结婚的期盼结婚,结婚的又想恢复单身生活的无拘无束,所以社会上才会有人结了离,离了结,拿婚姻当儿戏,注定没有完美的结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发现不适合自己,放弃又继续追求小时候父母便长教导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标才会充实。当你的目标实现以后又会怎样?是否会像当初自己期盼的那样美好。当你拥有自己的目标好比“进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又发现不如自己当初所希望的那样美好,你会觉得以前的苦中带甜,会变成现在的甜中带苦,那样你便不会想“出城”。“围城,围城”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断追求到手之后发现对成功的厌烦和不满之间的矛盾,不断反复的转换,重新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执着与动摇,满意与厌烦等等。“围城”即是人类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升华了。读完围城,关上屏幕,你会觉得眼前的境界都开阔了。大千世界,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所追求和企盼的东西也许都是假的。那么,我们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谓虚假的东西会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实事实却不是这样,人生的宝贵即在于此,在不断追求与希望之中,我们经历喜怒哀乐,追求越多,感受越多,这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不要幻想一个目标或几个目标便可规划一生,这是不现实的。
人生就像刚学写字一样,需要一横一竖将它写完,一笔是勾勒不出一个完整的人生的。当然给自己制定目标实现时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样,正因如此,人生才带着神秘。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果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围城是本好书,读完此书你才会觉得今生没有白活,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追求与希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看到波澜壮阔,才会学到处变不惊!
《围城》读后感心得 篇4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与苏文纨和唐晓芙发生情感纠葛后再赶赴内地三闾大学当副教授,然后与孙柔嘉结婚、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的故事。
有人说,《围城》写的就是婚姻似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在我看来,里面的围城不止一个,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围城套小围城,小围城里再套围城,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城组成。
譬如方鸿渐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缛节,正是方鸿渐一直想要逃出来的一个围城;再譬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所看见教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布满机关的围城,幸而最后方鸿渐冲了出来。但是,突破围城的同时,他又步入了另一个围城——与孙柔嘉结婚。他就这样无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法得到解脱。
《围城》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都遇到过许多围城并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却误打误撞地进了另一个围城,既不甘于困在围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郁郁寡欢,哀叹人生,悔恨当初。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许多琐碎的事,而这些却常常弄得人焦头烂额。可这就是生活。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却是,诗和远方只是理想化生活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罢了。
无论生活有多糟糕,无论命运待我们多不公平,我们都应好好过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经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一生就这么长,总不能因为怕会死,就不活了吧。”同样的,人的一生就这一次,总不能因为过得不好就不过了吧?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其中煎熬,还不如静静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围城,那我们就知足长乐,好好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再为所错过和失去的东西而懊悔,而应努力做到在往后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围城》读后感 篇5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 篇6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买了这本书。刚开始感觉是看不懂,但是对后面的内容有无限的幻想。所以,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渐鸿的一切遭遇——毕业、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如身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渐鸿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晓芙成为眷属,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取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取的总不是意中人”“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作者是偏爱唐晓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渐鸿。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得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后感 篇7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书中饱含情感,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相信读完书后你一定会有所领略。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身居南方的青年人,他迫于压力与周家女子定亲。但在大学期间周家女子病逝,准岳父周先生被其写的唁电感动,并决定自资助方鸿渐去欧洲留学。可方鸿渐在留满分作文网学期间不理学业,游手好闲,为了给里人一个交代,花钱买了虚假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随后,跟随着学成的留学生回国,在回国的轮船上与学生鲍小姐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同时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回到上海后,他在周先生开办的银行里任职。就在这时他获得了本来高傲冷酷,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女苏文纨的青睐。然而外慧内醇,少谙世故,随波逐流的方鸿渐却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同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在混乱的爱恨纠葛中,最终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二人感情终结,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后,方鸿渐与赵辛楣等人共同前往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优柔寡断,多愁善感,随波逐流的性格,他深陷人际关系的纠纷之中。后来与同行任教的孙柔嘉结婚。婚后两人纷争不断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两人吵翻,方鸿渐辞职,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气高学浅、多愁善感的方鸿渐;外表世故、内心醇厚的赵辛楣;外表柔顺,心机内敛的孙柔嘉;“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在钱钟书老先生的笔下凸显得淋漓尽致。暗无天日、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和纠葛不断、凌乱不堪的生活更是书中的点睛之笔。
这“围城”究竟指什么呢?在我看来“围城”不仅是纷乱时代的缩影,更是对婚姻的比喻,对像方鸿渐那样摇摆不定的,经不住诱惑的,虚伪的人的讽刺。人们向往美好的婚姻,而婚姻与感情的纠纷却让方鸿渐痛不欲生。方鸿渐就像是被困在这城里的人,在受尽感情的折磨后,方鸿渐想要逃离,却发现城门早已关闭……
感情也好,成绩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但深陷其中,必会受尽折磨,只有摆正态度,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围城》的读后感 篇8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的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 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围城读后感1300字 篇9
“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钱钟书
“名著”两个字,托现代语文教育无孔不入的福,已经写作“名著”,读作“无聊”。
多有趣的小说一旦“功德圆满”成为名著,都像被裹胸缠足,活活把麻辣鸡包装成容嬷嬷——大名鼎鼎,可再也没有谁有兴趣脱它的衣服去看内容。
最开始对《围城》感兴趣,是因为朋友分手后提到了烟吻。
她哭着说钱钟书骗人,说她试过了那样根本点不起来烟。
至于一只烟究竟能不能点燃另一只烟这件事我倒是不太想知道。但是看完书后我觉得如果钱钟书生活在现代,可能会成为《吐槽大会》热门嘉宾,尤其在犀利的男女话题这方面,他可比杨笠敢说多了。她像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
他用方鸿渐和赵辛楣的视角评价女人,又通过他们的心理剖析男人。
然后谈婚姻,谈求而不得,谈鸡毛蒜皮。
他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但是字里行间似乎总是悲观,极尽讽刺世道,百态,和总是跃跃欲试去犯贱的人心。
而且男人女人,嘲讽得一视同仁,极端男权女权来了也挑不出错——毕竟作者针对的是所有人类,调笑得从来不分敌我。
方鸿渐是所谓的男主角,他资质平平但运气好,借着未来岳父的光出国留学,日夜努力玩乐,终于不负所望,没能拿到毕业证,这几年彻底白玩,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外国的一片云彩”。
只要肯思考,办法总比问题多。面对着投资以后期待回报(方鸿渐镀金的学位证)的岳父,鸿渐脑筋一转,花钱买了个假学位回来忽悠人……回来应急。
此前他一直嫌未婚妻丑,不愿娶又不能自主。进退两难之际,未婚妻善解人意的在他回国之前自己死了。
这下好了,既能花(未来)岳父的钱,还免于娶他那东施无盐一样的女儿,还能免费住在他家,挑剔一下他给自己找的这份工作。
实打实做到了软饭硬吃。
他是个一无是处的草包吗?不,他诡异的非常有魅力,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眼瞎的女生各个都或多或少地喜欢他。
作者私心不想把唐小姐嫁给他,最后不幸地便宜了孙小姐,赢得名为方鸿渐的结婚礼包。
赵辛楣这样的真·有才学抱负的前同情(同时喜欢一个女生的情敌,类似词语包括“同学”“同事”),愿意和他做朋友,并且每次看他们俩说话就像看一场脱口秀或者一场相声表演,聊天吐槽刻薄幽默,像是离散多年的半条毒舌终于等到了另一半。
浅薄归纳的话,鸿渐长得帅,有点小聪明,不烦人,即使他毫无用处。
他像冰,阳光下闪闪发亮,路过的人惊讶于那瞬间的美,没看到最后地面上融化的那滩泥水痕迹。
他像十块钱的钻石,漂亮但廉价。
他像所有初看美好而内里总有破落的事物。
他像“人”,像作者说的,他真的在写这一类“人”。
无能又不全是,不思进取,又不满现状;自尊心有时极强,有时候无影无踪;有观点,又总是自以为是;对朋友不错,但是需要日日夜夜的长时间相处的爱人,才能发现这个人有多么不是东西。
偶尔又是个东西。
有时候觉得方鸿渐真实的烦人,作者用他们把所有时而冒出不甚光彩的龌龊念头都抖在阳光下。
方鸿渐的,苏文纨的,赵辛楣的,孙柔嘉的,你的我的他的。
杨绛说钱钟书“痴”,但大家都能看出来,其实在变着法夸他可爱。
事实上他拥有爱情,但他说婚姻像围城。
再仔细想想,“围城”这个比喻适用面太广,有什么不像围城呢?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大抵人性如此。
PS:像白云喜欢赵忠祥那样,我十分喜欢赵辛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