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日记 > 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精选三篇】正文

《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精选三篇】》

时间:

不要抱怨,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种状况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日志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从小成功出发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想走不同的路,走自己的路,走出有特色的路;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个人都得走相同的路,走共同的路,走在一起走的路上。时间节点不同,空间方位不同,主观认知不同,每个人就会更多地被贴上和别人不同的标签。但不论时过境迁,万物轮回,还是朝代兴衰,每个人匆匆来匆匆过的路径却也大致相同。一方面,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要学习最好的,以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父母,不同的乡邻,不同的空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有血有肉,有家有爱,有哭有喊。慢慢地,有些人开始走得更快,更得更稳,走得更加坚定,有些人走得总是那么扭扭歪歪,呲牙咧嘴,蒙蒙撞撞。作为一个生命,每个个体都有渴望,都有欲求,都有梦想,都如同自燃物般,总会有机会靠自己就可以熊熊燃烧。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慢慢丧失了自燃的能力,必须得靠别人点燃才能燃烧;有些人完全消失了燃烧的能力,成为了彻底的纯粹的完全的不燃物,任你万般恳请,凭你柴火尽烧,任你眉头紧锁,凭你“哪吒闹海”,他自岿然不动。

为什么刚开始人们都一样,到了后来,任何人的差异如此巨大呢?有人说,因为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的人后来都没有大的作为呢?钱钟书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做事情很难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愿下笨功夫;二是他们没有找到他们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却去做一些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有人说,因为有人家庭背景好,有人家庭背景差。但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为什么人们会嘲讽某些官二代,为什么人们特喜欢“屌丝逆袭”?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写道,“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后来人们的差异是因为“崎岖”程度不同,是因为“艰辛”付出不同。

到这时,我们紧接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愿意忍受“崎岖”,为什么有人愿意付出“艰辛”,为什么有人愿意“头悬梁,锥刺骨”,为什么有人愿意闻鸡起舞,顿学累功?我想,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成就动机不同吧。有人想干一番大事,成就一番事业,那就会给自己一个较高的目标;有人想舒适和安逸,开开心心过日子,那就会给自己定一个适中的目标;有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就不会设定任何目标,也只能是随波逐流罢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呢?自然的逻辑推理肯定是那些曾经实现了较低目标的人们吧。如果一个人总是受挫,从来不知道成功是何物,很难想象他会期待着越来越高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体悟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想去拥有更多的成功。当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更高目标的成功时,就会养成一种要实现更多成功的核心习惯。《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道,能成为核心习惯的核心原因就是所谓的“小成功”。“小成功其实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小成功并不会以整齐直接、连续的形式出现,不会每一步都让你确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设定好的目标。更常见的是,小成功零散分布,就像那些微型实验一样,测试关于阻力和机会的深层理论,并发掘出情况有变之前未被察觉的资源和障碍。”

这样说来,小成功对于我们核心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我们在某方面做得不错,得到了不少表扬,自己总是超自信,必然是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的小成功,最后不断积累正向的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后来也就越做越好。所以,到后来,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成功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很简单。人们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你的核心习惯早已决定了你成为输家。人们如果在一个方面善于分析和运筹帷幄,在其他方面自然也会技高一筹。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板施瓦布总是思考如何提高公司效率。在一次聚会上,艾维?李对他说:“如果你允许我跟你的每个部门负责人谈话15分钟,我就能提升你的公司效益。”3个月后,施瓦布寄了一张相当于今天70万美元的支票给艾维?李。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艾维?李只是向施瓦布公司的每个部门主管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相同的要求:在未来的90天中,在每天离开办公室前,都列出第二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孰知3个月过后,公司业绩居然有了巨大的提升。其实,这样的说法在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中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做到了吗?谁能真正做到呢?谁能真正拥有这样的核心习惯呢?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尼古拉斯和同事做了一项关于肥胖症的研究,最后的结论非常“得罪”一些人,真实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的朋友发胖,那么我们在未来2-4年发胖的概率会上升57%。如果这位朋友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那么这种风险会上升3倍——我们的发胖的概率达171%。换句话说,肥胖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通过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发胖其实是一种习惯。你吃饭总是吃得很饱,你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很少吃蔬菜,你喜欢蜷卧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很少运动锻炼,很短的距离你也喜欢开车去而不是步行走着去……那么,这些行为一旦日积月累形成你的核心习惯,你一定会发胖。哈佛教授的研究说肥胖症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其实真正传播的是这些导致发胖的行为习惯。你和肥胖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你的行为就越容易被他的这些习惯所影响,久而久之,你拥有了那些导致长胖的行为习惯,于是你也就真的长胖了。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

20世纪苏联的著名科学家柳比歇夫,他在多个领域成就非凡,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翻译家等。他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坚持写日记,没有中断一天。每天的日记记录了他每天的时间安排和产出,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件事。就做一件事,坚持50年,我们呢?“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浪费在种种恶习之上,很大一部分都是虚度的,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写一篇日记,有了小成功,继续写,不断有小成功,坚持50年,这些小成功叠加,就是大成功啊!

“少了一个小数点,卫星就上不了天。”这句教导说的不仅仅是粗心,更说的是,认真有多重要,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警示不仅仅是教训,更说的是一个人的起点错了,未来肯定就会错得更加离谱,更加难以想象。古罗马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我在这里更愿意说,重大成功往往是因为一个个小成功,而一个个小成功往往是因为好的习惯。

365个1.01相乘,约等于37.7834;365个0.99相乘约等于0.0255,我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结果竟然相差1481.7倍。看来,每天进步一点点,跟每天退步一点点的区别,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坚守我们的核心习惯,每天都有小成功,每天都有小进步,那么日积月累,就会领先和超越他人,就会到达我们期盼的人生高度。如果我们每天都往下堕落那么一点点,每天都有小失败,每天都有小抱怨,那么年复一年,就会自我坠入我们恐惧的地狱。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懂得习惯的力量,敬畏习惯的力量,从好习惯的养成和坚守开始,拥有习惯的力量,驾驭习惯的力量,享受习惯的力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3篇”的人还看了:

1.空间励志日志好文摘抄3篇

2.空间励志日志美文摘抄3篇

3.空间励志日志文章摘抄3篇

4.空间励志日志摘抄3篇

5.空间励志日志美文3篇(2)

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最艰难的时候是走上坡路的时候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为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

莫言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家里人口很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非常贫困,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像小狗小猫一样长大。莫言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小学三年级时,莫言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没毕业又碰上““””,他就辍学回家劳动,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莫言没想过当作家,不过有一年,莫言看到,当时报纸上发表了王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劝文学青年,大家不要在文学的狭窄的小路上挤来挤去,尽早判断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子,你去当工人、当工程师也好,可以在别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莫言看了以后很受刺激,他想,一个人的文学才能是自己无法判定的,你怎么知道我不行呢?你们都成名了,都成作家了,为什么打击我们呢?一个人怎么样辨别是不是明智的选择,只能是通过实验,通过试探,我写上几年,不行了,我自动会转向,我再不转向,就会饿死,只好干别的。对于认为行动比经验重要的莫言来说,这个劝是没有意义的,他只能告诉自己一定要试一下,行当然更好。

只有小学文凭的莫言不仅试了一下,还试了好几下。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的莫言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这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然后在部队待了几年,慢慢开始学习写作,开始的时候还是偷偷摸摸地写,因为如果在部队写作的话,领导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直到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当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莫言这才真正地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从此莫言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出版了《酒国》《檀香刑》等名作,故乡虽旧,亲人虽穷,莫言从来没有为此而感到自卑,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放牛牵羊翻《新华字典》的他创作源泉全是来自当年贫苦的故乡,成功后的莫言并没有忘记故乡,而是认为美妙的语言来自民间,所以他常常会像小时候那样跟村里的人“混”在一起,跟乡亲们学会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莫言曾经做过—个报告,报告里谈到《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饥饿和孤独跟我的故乡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在我少年时期,确实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大概两三天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我曾经说过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是我创作的原动力,是我的出发点。后来的创作之路中,乡村的贫困经历和孤独的感觉,成就了他笔下具有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学。

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的人。莫言坚持了下来,并且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他认为,最艰难的时候是走上坡路的时候。有句话这样说:不要总是觉得生活会一直穷困下去,因为如果你这样感觉,那么这些就会成为事实,跟你如影随形。相反,你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它真的如你期待的那样了。起初的莫言虽然没想过当作家,但写作带给他的日子一定是他当初期待的那样了。

励志的空间日志好文摘抄:信念和梦想

纵观二百多年的美国大选,两位最后的竞选人大概没有像贝拉克�奥巴马和约翰�麦凯恩差别这么大的。最大的不同是一位是黑皮肤的非洲裔美国人,另一位是盎格鲁一萨克逊种族的白人。同时,奥巴马的家庭复杂,父亲在非洲有元配夫人和后来的白人妻子,母亲有与印尼丈夫的结婚和离异,有七八个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麦凯恩成长于传统的美国家庭,一父一母,一姐一弟,同宗同源。一家是普通老百姓,一家是两代海军上将;还有一个瘦、一个胖;一位年轻、一位年老;一个哈佛受的教育,一个是海军学院出身的军人,还在越南当过五年半战俘……

两人各出了一本传记,麦凯恩的叫《父辈的信念》(Faith of My Fathers),奥巴马的名为《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书名就很有意思,麦凯恩的“信念”是抽象的、单一的,父亲是复数,代表几代长辈,几代不变的坚定信念;奥巴马的父亲是单数,特指他父亲本人,但父亲的梦想是复数,是许多。对传统的麦凯恩,信念是明确的;对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梦想是多样的、不确定的。

小时候的奥巴马生在夏威夷,在印尼上小学,生活并不容易,但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母亲,“她一直从事她所热爱的事情。她环游世界,在偏远的村庄工作;帮助妇女购买缝纫机和奶牛。或者帮助她们接受教育,让她们在世界经济中取得立足之地。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不管地位高低”。她常常在远离祖国的地方面对孤单、疾病和恶劣的环境,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

长辈都给幼年的奥巴马好的影响,善良的外祖父外祖母,还有父亲、继父。

外祖父是这样对别人说奥巴马的:“这个男孩碰巧是我的外孙,他的母亲来自堪萨斯州,而他的父亲来自肯尼亚内陆,这两个地方可不是只隔着数英里的海洋。”奥巴马是这样说的:“对我的外祖父来说,种族问题不再是什么可担心的问题了;即使某些地方还存在无知和愚昧,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会逐渐开明起来。”外祖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广泛”。

父亲见面不多,遥远而亲近,“老爷子,那是(姐姐)奥玛对我们父亲的称呼。不知何故,这在我听来是恰当的,混杂着熟悉和疏远。有一种人们无法彻底了解的自然的力量。”血脉相传的父亲传给儿子男人的自信,“‘自信’这是一个男人成功的秘诀。”他在给儿子的同学们讲课时谈到非洲大陆和自己的生活时说道:“斗争在大洋彼岸……它是在尊严和奴役之间的选择,是公平与不公平之间的选择,是勇于承担和冷漠推卸之间的选择,是对与错之间的选择……”

继父印尼人罗罗面对自己祖国的种种弊端无能为力,“被拉进了一个隐藏的黑暗中”,但他对奥巴马说:“如果你不能变强,那就变聪明并且和那些强者和平相处。但是最好是自己变强,永远做强者。”

青年奥巴马第一次来到生养祖辈的肯尼亚内陆,来到魂牵梦绕的土地,见到那么多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没有丝毫陌生感。“每个人都惊喜而愉快地欢迎了我,却没显出什么尴尬,仿佛第一次见到一位亲戚是一件每天都会发生的事。”“生命中的第一次,我感到了舒适,感到了那个名字能够提供的坚定身份,在其他人的记忆里它带着完整的历史。”“在肯尼亚没有人会问我的名字怎么拼,或者不熟悉地发错音。我的名字属于这里。我也属于这里。”在祖辈们安眠的地方,奥巴马哭了,眼泪流干后,“我感觉就像被平静冲洗过一样。我感到那个圈终于画圆了”。他是这样说的:“我感觉到的痛苦也是我父亲的痛苦。我的问题也是我兄弟们的问题。是他们的奋斗,也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

作为新一代的美国人,奥巴马有了比父亲更大的梦想,也有了梦想成真的机会。他写道:“作为儿子应该告诉你父亲这个新世界诱人的东西远比铁路、室内卫生间、灌溉的沟渠和留声机多得多。”奥巴马也时刻没有忘记父亲的梦想,他在就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说:“这就是我们自由和信仰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可以同聚一堂在此欢庆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庄严宣誓的原因,而在50多年前我的父亲甚至都不能成为地方餐馆的服务生。”

麦凯恩出生在美军在巴拿马的基地,虽然儿童少年时代随军辗转各地,但总是生活在美国海军的圈子里,用麦凯恩母亲的话说是“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麦凯恩写道:“我们这种家庭是在迁徙中生存的,我们的根并非扎在某一地点,而是扎在海军当中。”这样家庭的父亲通常都在海上,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虽然父亲长期缺席家庭生活,但在生活中占据很重韵分量。“你周围的人,你的母亲,你的亲友,整个海军圈子,也都把你引入同样的轨道。你父亲的生活被打上了勇敢和无怨无悔的牺牲的印记。”“对一个小男孩来说,修饰一个父亲的形象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在这男孩早已成长为男人之后。”麦凯恩这样的海军子弟“也许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生活方式,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明白必须与父亲同赴使命”。

麦凯恩的祖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役;父亲二战中是潜水艇艇长,后又指挥了越南战争。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美国海军里“第一拨同为四星上将的父与子”。麦凯恩说:“他们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英雄,想要赢得像他们那样的荣誉是我这一生的雄心。”

受这种荣誉的感召,年轻的海军航空兵军官麦凯恩主动请战到越南,在战争中飞机被击中,跳伞受了重伤后成了战俘,受了许多磨难。由于父亲成了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还来看过这名特殊的战俘。越南人想先释放麦凯恩,作为谈判的一个筹码。麦凯恩拒绝了,“因为我们当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谁先进来谁先出去,如有比自己先关进来的弟兄还没有走,就要拒绝先行被释放的提议”。这与立功沙场一样,也是军人的信念。

任总司令的父亲每天都“向着北面遥望那个关押着他不见踪影的儿子的地方”。五年多以后,麦凯恩被释放时,父亲已经退役。他的继任者邀请他去菲律宾克拉克基地出席欢迎战俘归国仪式,当得知并非所有战俘的父母都受到邀请时,父亲拒绝了这个邀请。这也是信念的一部分。

奥巴马父亲的梦想之路从一个普通的非洲少年开始,他有机会漂洋过海到美国受高等教育,眼前是一个完全不同世界。财富的差距,文明的冲突,爱情的滋润,他追求、奋斗,也困惑、彷徨。再次回到肯尼亚祖国的他有了新的更大的梦想,当时他是那么年轻,已经在国外受到了那么好的教育,他曾经身居高位,他曾经春风得意,但部落的矛盾使他的处境变得很糟糕,身心备受熬煎,后来境况又有了起色。但是他从来没有忘掉他曾经的痛苦,梦想终究还是梦想,没有成为美好的现实。

麦凯恩的从军经历没有父辈辉煌,祖父和父亲都在战争中赢得荣誉,他是被释放的战俘。但他同样坚守着父辈的信念。许多人从越南回家后,身心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损伤,但麦凯恩凭着信念开始了新生活,“我总是尽最大努力不让战争记忆阻碍我接下来的生活道路”。

两位如此不同的人,同时站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舞台上,说明美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社会,而最后当选的是非洲裔美国人,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正如麦凯恩在竞选失败并祝贺奥巴马当选的演讲中所说:“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选举,我能够深刻理解这次选举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特殊意义。…‘我一直相信,所有勤奋工作并努力抓住机会的人都能在美国找到机会。奥巴马参议员也相信这一点。”获胜的奥巴马说:“对于我没有赢得支持的民众,我或许没有得到你们的投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一次站在美国总统讲台上的奥巴马说:“我们要为历史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秉承历史赋予的宝贵权利。秉承那种代代相传的高贵理念:上帝Eta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个人尽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机会。”

这是信念,也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