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桥为话题的作文(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以桥为话题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桥为话题作文 篇1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夸我好宝宝……无数个夜里,都是在外婆喃喃细语中进入甜蜜的梦乡。可就在5月10日母亲节这一天,她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手中的康乃馨送不出去,一肚子的话无处诉说,还想再看她一眼,多喂她一口饭,多抱她一会,可是,这人却永远不在了!
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好多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只是对吃的东西有出奇的好感与印象。桑葚、葡萄、无花果、酸枣、杏儿,外婆家长长窄窄的院子里,竟然也应有尽有,填满我对味觉的追求。每次到这些东西成熟的季节,我就赖在外婆家里不走,要吃到肚子滚圆儿才肯罢休,悻悻地离开。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让我难割难舍的是外婆炒的鸡蛋。虽然说这不是什么难得的菜,可是外婆炒的外焦里嫩,香甜不腻,这实在是见功夫的。我们总是在大节气里如大年初二、端午节、中秋节等随母亲回娘家,外婆必定是早早张罗好现成的菜,等我们回来,炸油饼、菜角子,各式各样,可炒鸡蛋是每顿饭都必有的。每次回家,还没到门口,就开始大叫“奶奶”,她就应和着迎接我们。想到以后,回家喊奶奶不会再有人出来,再也吃不到外婆炒的鸡蛋,再也没有人叫我“小胖女”,再也没人说“*年轻的时候可比你好看多了”,心里就一阵悲痛。好像在茫茫雪地里,四下里能看见、能听到的都是雪,心里顿时没有了寄托,没有了方向,没有了那个点。外婆呀,怎么没有再等等我?
外婆今年已86岁高龄,除了耳朵有点背之外,脑子一点也不糊涂,总是要事事操心,一一安排过之后才算完。妈妈总劝她好好照顾自己就行,可外婆一辈子要强,哪里能闲下心来。她很小就嫁给外公,生养了一子三女,照顾送走了双方老人,子女养大又养孙子辈,活了一辈子,就操了一辈子的心。外婆走了,最熬不下的人是外公,他享了一辈子外婆的福,他也总说“她是咱们家立功的人,可要对你娘好一点”。是呀,一辈子穿衣吃饭没让外公动过一下,连米汤都没有熬过一次,穿什么衣服都是外婆拿主意,照顾得可算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这让我都叹为观止。这下外婆不在了,外公的主心骨就塌了,以后只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看着外公落寞的身影,有说不出的心疼,今后日子该怎么过啊!都说年少老来伴,不管年轻时再有吵闹,再有磕绊,走过一世的繁华,一世的沧桑,到年老时能相偎相依、相濡以沫,实现当年白头到老的誓约,这才是人世间的幸福。
外婆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留恋。外婆啊,您一路走好!
以桥为话题作文 篇2
团结桥位于庆凤山下,酉水河上。始建于1960年,重修于1970年。由来龙二县人民共建,迄今40多年了。据来凤县志记载,此桥长146米,宽9.5米,高15米。在来凤境内算是第一座石拱大桥了。
登上团结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头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接才接宾接连湘川黔,通路通商通达大四海”。好一副对联,字字千钧,气势磅礴,写出了来凤人民博大的胸怀,宏伟的志向。望过桥去,桥的另一头同样的门框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凤翔荆楚三千里,龙腾潇湘第一关”。气势比第一副更盛。它写出了两县人民携手共建,打造未来的远大目标。
站在桥中人行道上,耳闻桥下滔滔的酉水声,眼观身前汽车行人来来往往使我不免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这种感情又融会在对桥面的观赏中。
桥面宽敞而平整。但由于长期日晒雨洗,车马奔驰,水泥路面已有许多坑洼裂隙,呈现出累累伤痕,严重的地方已露出筋骨。车道两边是人行道,比车道高出30厘米左右,宽约两尺,可供一人行走。一米多高的护栏紧靠着人行道。护栏是由水泥柱、水泥枋、水泥板砌成,左右一样。48根方形柱子把护栏分成大小相等的47块长方形,每块长方形中有十个“n”字窗。细心的陶志雄数过480多个。这些小窗涂着白漆,因风吹雨打已渐渐褪色。每天车来人往,或是茶余饭后,扶老携幼在此走走,却很少人去注意他,关心他,议论他。岁月沧桑,流水无情。
走下桥头,倚立庆凤山下新修的公路上遥望团结桥,别有一番情景。滚滚的河水中两个巨大的桥墩托起长长的桥身,犹如强壮的举重运动员双手举起无轮的杆铃,气宇轩昂,傲视一切。桥墩之间三个大拱,像三张巨大的震天弓悬浮酉水河上,似长虹卧波,又如蛟龙戏水,甚是壮美。在大拱的两肩上有14个小拱,均匀分布在桥墩的中间与两端。波涛翻滚的河水中,大拱连小拱,小拱连桥墩,使30多米宽的河面顿时变成了通天大道。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团结桥横卧在酉水河上,连接着来龙两县。两县人民友好往来,发展经济贸易,交流文化。团结桥为将来“龙凤大都市”的成立默默奉献着一切。
以桥为话题 篇3
有一座宽阔美丽的桥,它连着小河两岸,走在上面的人无一不带着微笑。可如果你仔细看,那建桥的石头上有坑坑洼洼的痕迹,嗅一嗅,上面还隐隐有一股硝烟味,很显然,上面的坑洼是被子弹和炮弹打出来的。在这么美丽的桥上,为什么会有炮弹与子弹的痕迹呢?
很多年前,这里并没有这座桥,在这条河两边全是鲜血与尸体,人们随时都能看见有人用担架抬走伤员,岸边停着数十艘战船,船上站着成千上万个举着枪的士兵,岸上有着各种碉堡和城墙,都架着机枪和大炮。在附近的村子里,孩子们哭成一片,老人们卧床不起,村子里瘟疫四起,哀嚎阵阵。
是什么使这么美丽的两个小村子打成一片呢?原来,在几十年前,这两个小村子一边是草原,一边是农田。一个村子没有田地,不能种田;一个村子没有草原,养不活牛羊。于是,一个村子的人想吃肉了,结伴坐船到另外一个村子抢夺羊群,再回到家中;另一个村子天天吃肉,吃奶酪,吃腻了,也拉帮结派,坐船到另一边抢粮抢菜。
这种互相伤害的日子过了很久,每年有几百起抢粮抢牛案。后来,他们又发展为抢夺对方的土地,他们用上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武器,于是,和平从此成为传说。
三千,三万,三十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征兵数字,令人毛骨悚然。一万,二十万,三十万……一行行死亡名单更是令人们心中暗暗叫苦。青年被抓去当士兵,女人被逼迫当军医,一家人支离破碎,只剩下闭门不出的老人和小孩。街上空空荡荡,只听见孩子们哭泣声和呼呼作响的风声,那风好似也同情人们,在树叶间、在大街上默默哭泣……
人们讨厌尸横遍野的小河,讨厌烟尘四起的大街,讨厌满分作文网高高的城墙与堡垒,人们讨厌战争,但两个村子的战争却越来越惨烈。炮弹炸倒了大树,炸毁了老百姓的房屋,点着了农田与草原。大火如同吃不饱的恶魔,吞没了牛羊,吞没了粮食,吞没了一片片草原,饥荒席卷了所有的村子。
三年后,东村的人们举着“和平”两字来到政府门口,这里顿时炸开了锅。
“我们要求和平!”
“我们不要战争!”
“我们不要这样的生活了!”
村长同意一位村代表进屋,那是一位老者,老者拖着瘦骨嶙峋的身体进了屋,后面还跟着一个饿得皮包骨头的小女孩。小女孩双眼通红,嘴唇亮白,一看就是生过一场大病。老人沙哑地描述:“村长大人,我们是否能把用来修墙的砖头用来造桥呢?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粮食去换他们的牛羊,那样既避免了惨烈的战争,又让两边的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可是一举两得呀!”
村长沉默了许久,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那样办,传我号令,拆武器,拆船,拆城墙,拆碉堡,让士兵去搭桥,并给老百姓分发粮食。”百姓们都兴奋不已。
西村见东村开始拆堡垒,开始造桥,心里也非常过意不去。于是,东西两村都开始拆墙造桥。前线没有了战争,小河两边的百姓都安宁下来。三个月后,一座架起友谊的桥就建成了。
西村继续喂羊,东村继续种粮。东村的大米被拉到了西村,换回了牛羊;西村的肥羊被赶到了东村,换回了高粱。东村的姑娘们嫁到了西村,西村的男子工作到了东村,这两个村子简直像是一个国家,不,就是一个国家。后来,这两个村和他们身后的许多村庄,果然都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再也分不开。那座和平之桥,也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