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最新8篇》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02-21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篇1
一、课程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对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我校实施该课程的目标有多重指向:
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方面
(1)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3)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4)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教师方面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培养科研能力。
3、学校方面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该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学校培训教师的'新模式。
(4)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
(二)、阶段目标和主要内容
高一年级:通过教师的参与,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像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高二年级:通过教师的协助,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具有独立、合作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三年级:通过教师的指导,以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研究性学习与未来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尝试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拓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设置
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15分,分三年学习,其中高一年级6学分,高二年级6学分,高三年级3学分。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要完成5个课题的研究,每个课题3学分,54课时,其中高一年级完成2个课题,高二年级完成2个课题,高三年级完成1个课题,每周安排3个课时。
四、实施原则
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学习,突出我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体现我们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上按照分清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来规划与构建。
本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学校对课程的实施和完成负有责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创新,但却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原则上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
1、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可以通过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主动性。学生主动选择课题题目,课题方案的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作用。
4、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创造能力。
五、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分析学校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2、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
①动员学生、教师、家长。
②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开设一些学术讲座(学校层面)。
③进行科研方法指导(学校层面)。
④组织专门的管理体系。
(2)选题阶段
①教师选题:年级组教师以班主任为主,在年级组内分别寻找其他学科教师2—3人,自由组合成为指导教师小组。同指导小组教师共同协商确定一个涉及教师所属不同学科的研究主题。教师小组对所选主题进行备课,写好备课笔记。教师小组进行主题展示,注明题号,吸引学生申报选题。
②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教师的主题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
③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的构想说明。学生小组开始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等,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即确定与主题有关的更小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小组的课题,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教师根据与学生讨论的结果,撰写指导各小组研究的教案。
(3)实施阶段
①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
②学生定期和指导教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4)课题成果展示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②成果形式不拘,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着作权法》,反对简单的抄袭或对资料做剪贴。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获总结一份、收集到的资料索引一份、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一份、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有原始资料一份。
④最后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后附资料索引目录。
⑤以课题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⑥展示必须用PowerPoint演示,还可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展板、投影、录像、实物等)。
⑦每个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600字左右,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
⑧上述材料使用文字编辑软件、用16K纸打印,于答辩前两天交给指导老师。
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做答辩前准备。
(5)年级答辩、报告会
①答辩按主题分类,一个主题下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
②答辩时间: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
③答辩程序:
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
小组代表作英文摘要报告。
小组成员回答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提问。(由哪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专家临场指定。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其他同学可帮助操作演示设备。)
答辩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和专家进行评议、打分,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6)学生成绩评定
①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
②学生小组展开互评,评出每个学生的分数等第。班主任老师负责汇总: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根据学校规定的不同权重,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定。
(7)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各学生课题组与教师指导小组上交情况总结一份。
学校各部门写好工作总结一份。
六、课程管理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师课题指导小组,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师资状况,各部门及各条线均参与研究性学习,进行统一的布置和管理。各部门、各条线各司其职,教务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管理、实施,制定各种管理措施;政教处负责班级和学生管理;教科室负责科研、课题和相关信息及技术指导;学校总务负责后勤保障和有关服务;教师指导小组工作由学校领导小组和学生课题组考核评价;学生课题小组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指导小组考核;学校图书馆和电教中心做好信息和资料的支持工作。
2、研究性学习为学校必修课。课程记入教师常规考核,每周两课时以及一次备课。
七、课程评价
1、对学生
(1)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采纳他人意见等。
(2)***研究能力: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使用新技术,向周围人请教,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3)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选择,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科学术语的使用,各种软件的使用等。
(4)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5)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对教师
(1)态度:主动性,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
(2)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的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3)继续学习: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
八、保障措施
1、学校将成立研究性课程实施的领导小组、开发小组和研究组,负责课程的研究、开发和教师培训,确定实施步骤和日程安排,制定评价方式和标准,使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我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2、学校将对现有的图书、设备进行整理,统一调配,妥善安排教室、实验室和机房的使用,尽可能在图书设备上增加经费收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3、学校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抓手”和关键,能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是评价我校教师合格与否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4、学校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宣传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安全问题,取得家长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5、学校要求行政、总务各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
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篇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xx]6号)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整合学生自我的日记、语文学科的周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感悟等文本作业形式,由学生以自我为主积累成长之旅中的发现文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年级段剥离出来,由教研处统一聘任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学生分组、课题管理、课题鉴定和学分认定等。
指导教师:曾小巍、王恩波、梅联珍、林王源、吕智勇、尤永安、史辉跃、蔡丽丽、江伟亮、陶爱芬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具体如下:
1、组织形式:
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
②个人独立研究;
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周安排一个下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1-6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填写申报表,由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也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认定。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
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
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
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5、奖励机制:设立校长资助课题奖,每年评选出10个希望课题,予以资助奖,并选出优秀课题参加送省、市级评比。
课程建设的要素 篇3
课程建设的要素有两个:
一是:规划设计,二是:实施过程。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
二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因此,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建设,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
课程的实施方案 篇4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大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城市小学所没有的素材:树叶、庄稼、小河、簇膝而谈的人群、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是我们农村特有的题材。因而我们把《可爱的家乡》定为校本课程的题目,让学生用画笔,用树叶,用相机把心目中那个美丽、富饶、纯真的乡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既满足了校本课程的需要,又解决了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弥补了农村小学美育教育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区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该课程的研究,落实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的校本课程理念,使每个年级、相关教研组和参与教师都有权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与实施情景的互动中不断创新、改进、修正、完善校本课程系列内容,促进农村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2、结合学校地处农村、教师多出于农村、学生几乎全为农村的实际,结合农村学校、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办学理念与特色自下而上地结合学校课程开发实践,引导教师出谋划策,提供知识和经验,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远见,共同创建新课程改革试验背景下农村学校九年一贯、中小学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发展远景,把教师、家长和学生作为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推动农村社会、农村学校、农村文化的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甚至政治文明的新人,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蓄积学校的发展潜力,开发特色教育和优质教育,进而实现相关理论形成的目标。
3、站在教学科研的高度,倡行科研兴校的理念,在实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注重本地本校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等课程资源,减轻学校、学生、家长的负担,灵活多样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特色性的整合,增强学校的创造性,增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主人翁意识,在各个阶段的开发和实施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为农村相类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促进校与校的交流和共同提高,为农村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实际的借鉴。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素质,使学校所有开发的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动力,在教师中树立课程教学创新、整合的思想,为保证课程试验向纵深发展提供策略,为切实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作出探索。
5、开展校本课教研,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营造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的氛围,并请专家、上级教研部门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校本课程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质量。提升校本课程系列课题研究的水平、层次和绩效。丰富校本课程系列,构建校本课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实施中对校本课程根据本校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课程种类的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始终保持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课程开发之前,学校、教师应充分调查学生所需与所求,学生最希望知道的、但又普遍缺乏的知识,往往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好素材。只有切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才能得到学生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也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这样,校本课程也成了很好的德育素材,成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倘若不经调研,学校自行开发“唯师是从”的校本课程,很容易导致脱离学生实际,这样的课程,不仅不能承担起教育的功能,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以实践为本。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是现行中小学课程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多少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是在“无趣”中学习的。校本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的有益补充,如果也是这样一幅模样,效果可想而知。应该说,校本课程是最容易开出新意的课程,因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实践性。让学生有足够实践的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研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实践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性的课程资源,如校内的图书馆资源,校外的田野,村庄工厂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工厂、社区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三、以实际为本。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层次,注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一刀切,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本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找准这些实际,就是校本课程的最佳切入点。以我校为例,地处偏远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漂亮的村庄,渔塘,工厂,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寻找美的元素,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寻找了很多的资料,充实了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也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建设。
结合本校实际,课程门类主要是艺术门类,安排有农村为题材的,绘画及手抄报设计课,剪纸课,树叶帖画课,摄影课四大课型。其中一、二年级以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家乡;三至六年级分为手抄报设计,树叶贴画,和摄影,让学生不但能用笔也能自己搜集素材,去发现美创造美,摄影受到条件限制,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共同开创。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第三周起——20xx年12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六、管理与评价
1、组织管理。组长:何广贵(校长),副组长:范跃鹏(教导主任)、杨利春(德育主任)、周玉华(教研组长)、武晓艳(教研组长),成员:各班班主任。
2、制度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A、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B、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C、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D、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应该向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提交新的校本课程门类申报方案,并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再进行课程文本的编写。
E、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审议。讨论确定该门类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方法进行探究,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方法等进行调整。
F、校本课程各门类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素质,在自主推荐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力求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
(二)、校本课程备课管理制度
A、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务处。
B、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小结等。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三)、校本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A、校教学部门负责学校校本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B、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C、教师应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D、教师在校本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
E、成立校本课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F、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经验。
G、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H、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活动,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
A、校本课程课堂评价参照河西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施。
B、任校本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C、校本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校本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校本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常规评比挂钩。
D、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E、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积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
2017学年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篇5
� � � � 一、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班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并在六年级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5、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6、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
3、因学校现状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传统教育方针,在三、五年级开设珠算课。珠算课的开设不但能成为数学课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心智得到良好的开发。
4、结合教委印制的乡土教材《我爱冬枣,我爱下洼》,在四年级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戏曲、手工等。
5、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就写字要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养成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能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三、五年级加设毛笔书法课。
四、制度保障
(一)目标管理及任课情况安排原则
1、为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课程管理,音体美设专职教师同时要求音乐教师每两周教会学生一首歌,并能做到站队唱歌放学,每学年至少举行四次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每周须有班级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由全体师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活动。美术每周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览。音乐、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上合堂。
2、任课教师考试科目备课每周不超过10课时,上课不超过15课时。所上科目备课共计不超过16课时。
3、为保证地方与学校课程及国家课程非考试科目的实施,尽量跨年级交叉安排教师任课。
4、为加强低年级数学教学及学生管理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习惯,由四、二年级专任数学教师同时分任一年级两班班主任,并分任数学课。
5、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薄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校长兼任三、五年级的珠算课、书法课。
6、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各年级写字时间。
(二)、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周一、三,数学每周二、四,其他学科周五开展学习教研、听评课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三)、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使用性。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五、课程计划实施
1、学校总课时数共计270课时,任课教师人均15课时。
2、附:凤凰小学教师任课情况
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篇6
地理学习犹如西游记一般,老师为唐僧,习题九九八十一难和妖魔鬼怪,西天取经犹如奔赴高考,志愿填报犹如老龟驮僧过河。老师授道解惑,学生信其师悟其道,接受武功秘诀,练就一身魔法,斩妖除魔,西天取经,金榜题名,梦想成真。在取经路上,徒弟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练习,请教。
一、端正学习态度
老师解救同学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同学们应抱有感恩与尊重之心对待老师,态度要端正、谦逊(做事高调,做人低调)。学生在课堂上虽多是老师传道解惑,但那是老师将毕生所学和武功秘诀倾囊相送,同学们应认真听讲,专心求教,详细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作业要认真完成,用心思考,不论是非对错,至少态度摆正,才能收到更多方法和经验。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不是一蹴而就,取得经书、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不是一步就能登天。需要每天:
1、上课尽量克制自己,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不走神等。(可以自己站起来听课提神)
2、课堂上尽力积极回答问题,努力思考问题,动手练习,紧跟老师节奏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课后劳逸结合(学习为主,玩耍为次;有利于大脑发育),只要谁把时间用得紧凑、用到位、用到实处,谁就能登上梦想之巅三!(付出多少收获就有多少)
4、课后要首先复习再做作业;要反复翻看、反复背记课堂笔记;一定要以教材、基础为主,多翻看教材(例题重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一定要多收集错题、高考经典错题,并且要写好错因、规范解答、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思路、细节问题等。每周至少翻看一次。(特别重要)
6、只要遇到疑惑、有问题的地方要及时找小伙伴、老师解决,不能拖延和堆积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要大胆创新、勇于挑战,多与小伙伴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学习他人长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定期(一般一周)对自身反思、总结,记录下来,以后可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美好的回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熟记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兴趣就会更浓,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首先对基础知识熟记于心,基础题要熟能生巧,切忌好高骛远,自高自大。然后通过老师搭桥牵线将知识与题挂钩,学生要详细记录老师如何牵连的(思路),课后要反复理解、领悟、动手练习,方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背记基础知识时可以自己编口诀记忆、画图形记忆等易懂的快速记忆方法。对考试题型一定要熟记解题思路、方法,切忌不要东捞西抓,盲目慌乱做题哟!(这就需要自己平时做好归纳总结罗)。
同学们只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坚持,吃得苦中苦,那你将逐渐靠近如来佛去得真经(金榜题名)。
课程的实施方案 篇7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校基础教育质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小学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四、课程开发内容及课时安排
《传统文化》、《环境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
1—2年级每周1节,3—5年级每周《传统文化》、《品德与社会》1节,《安全教育》课《环境教育》各1节。。
五、课程设置说明
1、《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会诵读或记忆一些传统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环境教育》课程和《安全教育》课程,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了解校园安全及自我无保护的措施。
3、《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开发与实施要求
1、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
3、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评价
1、地方课程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和考查,但要以考查为主。评价要实行等级制。
2、地方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篇8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其宗旨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加强和指导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
(一)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是课程建设与评价的组织决策机构。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课程建设职责是:
1、审议课程建设有关规章制度;
2、审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
3、审议课程建设项目和计划;
4、审定课程建设年度经费投入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
5、检查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和执行情况;
6、组织课程建设项目评估和验收;
7、评定并推荐课程建设的奖励项目(包括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等)。
(二)各系(部)成立相应的组织,负责本单位的课程建设组织与领导工作。系(部)的课程建设职责是:
1、确立课程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
2、申报课程建设项目和计划;
3、组织课程建设,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规划
(一)对于课程建设,各单位要统筹安排、总体规划,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学校要制定5-10年的课程建设规划,1-3年的课程建设实施计划。各系(部)也应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计划。各门必修课程要制定本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并按照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建设,使各级的课程建设工作有明确的阶段性和长远目标。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
1、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条件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规划等;
3、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需要系(部)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含经费)。
(三)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课程建设规划报教务处,合格课程的课程建设规划报系(部)。教务处根据课程建设规划,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二)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三)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四)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重视教材建设;
(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七)教学文件齐备。
四、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我院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三级:
1、合格课程: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全部达到合格要求。合格课程由系(部)负责建设。
2、优质课程:优质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优质课程由学校和系(部)两级共同负责,重点建设。
3、精品课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精品课程以优质课程为起点。精品课程由学校和系(部)两级共同负责,重点建设。
(二)课程建设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必须层层发动,调动全体教师重视并积极投入课程建设工作,对课程的教学文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进行建设,使该项工作在面上逐步展开,并取得较大的成效。所有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开课前必须按照课程建设基本条件调查表进行评价,不合格的课程要查找原因,限期整改。
(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课程建设,以点带面,在抓好面上课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应确定部分课程分期分批重点建设。
(四)每门课程均配备课程负责人,负责对该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的职称(学历)必须符合课程建设要求,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最新学术成果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应用,制定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并能够组织贯彻落实。其中,优质课程负责人应具备副教授职称;精品课程负责人应具备教授职称。
(五)系(部)各教研室负责本单位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和检查,组织申报院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合格课程的验收和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
(六)院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申报程序
1、院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采用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系(部)先行建设、择优推荐、学校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
2、申报院级优质课程的课程必须已连续开设2轮以上,主讲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网络教学资源库已基本建成;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连续开设3轮以上,主讲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且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均已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申报院级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需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3、院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申报由各系(部)统一向学校提出,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时间为当年的4月30日。申报受理机构为教务处。
4、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系(部)举证、审看录像、现场复审、学生评价等)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源、系(部)举证、教学录像、学生评价意见等)20天。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学校授予“滁州学院优质课程”和“滁州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
五、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
(一)为大力支持并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校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前期建设补助在评审结果公布后拨付,后续建设经费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其中,优质课程建设费为3000元(前期建设补助2000元,后续建设经费1000元);精品课程建设费为10000元(前期建设补助6000元,后续建设经费4000元)。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学校按1:1比例给予配套经费。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经费的使用状况和实际效益进行监督和检查。经费的使用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节约使用项目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可用于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资料购买、复印、实验的小样制作、易损易耗品的购置、试题库、教具等。其它如仪器设备、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经费,须按专项建设向相关部门另行申报,不在课程建设经费中开支。经费使用应有记录,提供给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作为检查依据之一。
六、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
(一)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原则上每年检查一次。其中合格课程检查工作由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抽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检查工作由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托有关专家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但保留其两年内申请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其称号,但不补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滁州学院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优质课程与精品课程。
(二)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负责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提交《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年度自检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院级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三)启动课程建设三年内,各系(部)课程建设合格率须达到90%以上,各专业必须有1-2门优质课程、1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各系(部)必须有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