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历史教学论论文精选6篇正文

《历史教学论论文精选6篇》

时间: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

历史科教学论文 篇1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上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对时事记载的传统,虽然“言”和“事”都有可能成为历史,但又区别于目录学中史部。目录学由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经过后代学者的不断发展演进。清代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术,与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古籍目录中著录的历代典籍能反映出历代典籍的保存、流传、亡佚状况;另一方面古籍目录中类目和提要具体内容等能够反映出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史部目录为例,概括其从无到有、从有道繁荣的发展历程,并探究目录学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一、史部的萌芽期

(一)史类图书概况

典籍的最早分类起源于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了《七略》,把图书分为分成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大类分别是“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阮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可知《辑略》不是单独一类,所以《七略》只有六类,可称‘六分法’。”像《国语》、《战国策》、《太史公》等十二家都附于六艺略中春秋类之后,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议奏三十九篇、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纪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 被纳入了六艺略中,后来也被人们称作的“春秋十二篇”。从史部目录体系的形成来看,《七略》可谓之滥觞。

(二)原因

之所以在萌芽期史籍不能独立成门户且依附于其他书中,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早期的历史由史官记载,但那时的史官都接近于卜祝之间,有学者称这一现象:“可谓巫史一体,史官的职能非常广泛,包括占卜、阴阳、天象等,像史官记载各国历史的《春秋》,并不具备专门记人记事的史学功能,这一时期史书的政治意义是远远大于历史意义的。”

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史学不发达,著书立说的不多,历史书籍数量不多、种类不丰富,历史典籍还不足以与其他类书目抗衡。而汉代时期经学繁荣,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汉武帝特别提倡《春秋公羊》学,因为《春秋》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表现,其他经书都不像《春秋》那样实用,因此其他学说都以经学附庸的地位存在。史学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未能摆脱“附经立说”的局面。

二、史部的创立期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汉书·艺文志》之后,直到唐初纂修《隋书》之前,正史中均未再设立艺文志。曹魏时人郑默编著有一部名为《中经》的目录书籍。到西晋时期目录学家荀勖在此基础上, 编撰了一部新的典籍目录,名为《晋中经籍》,与郑默的《中经》相区别,史称《中经新簿》,是我国古代目录史上四部分类法的开端。荀勖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部登录六艺和小学的书;乙部登录古诸子、近世诸子、兵书、数术等书;丙部登录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类图书;丁部登录诗、赋、图赞、汲冢书等。对照其类目内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丙部属于史学类,这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史学独立门户著作,标志着史部目录正式形成,从此我国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属的地位。东晋时期的李充,依据《中经新簿》编成《四部书目》,将史学地位由丙部上升为乙部,史学地位大大提高。

(二)变化原因

司马迁以后, 经学在学术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史学成为经学的附庸。从魏晋开始,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史学逐渐摆脱了经学的束缚而获得独立。史部目录创立并被划分出来,这与当时史学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动荡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经学的主流地位, 在分裂格局的大环境下迸发出各种新思想、新学派,以史思辨成为当时社会的热潮。各统治者纷纷一改往日繁琐复杂的旧儒家纲常名教,开始反思过去,重面未来。史学便由此而成为他们争相学习的对象。

其次,在纷争动乱的时代,群权并立,统治者们需要史官修史来为自己“正名”,以达到维护统治、巩固xxx的目的。

最后,造纸术的改进极大地方便了书写,这为史学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以上种种原因促进了史学的繁荣兴旺,史学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的显学。杜维运称“史学范围的扩大,各种史学体裁的出现,以及驰名史学家所写史书卓越不群” 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新特点。

(三)评价

荀勖用四分法,将史籍单独列为一类,并归为丙部, 承认了史学在学术上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他的四分法中我们可以与后世四分法相比较,甲部收录内容就类似于《七略》总的六艺略,相当于后世的经部;乙部收录的内容类似于《七略》中的诸子、方技、数术、兵书,相当于后世的子部;丙部收录《七略》春秋类所附的历史书,相当于后世的史部;丁部与《七略》中诗赋略一致,相当于后世的集部。这种四部的大致分类框架出现,首创了史部目录,确立了我国图书分四部分的牢固基础,很好地反映了自《七略》以后三百余年,由于学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典籍范围的扩展和学术变迁的情况。

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其分类名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分类方法也不科学,经过后来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四)史部目录与史学的发展

史学从经学中划分出来,史部目录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单元存在, 反映了这一时期史学兴盛发展,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史学的发展又促进了史部目录的繁荣,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三、史部的独立期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史部类的完全独立期实在《隋书经籍志》的编撰完成,其著录之丰富、分类之精当、体例之完备,备受后人的重视。从史部创立期到独立期经历了《汉书·艺文志》到《中经新簿》再到《隋书·经籍志》,我国目录学史完成从“六分法”到“四分法”转变。《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史部也正是成为仅次于经部的第二大部类。

《隋书经籍志》著录存数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 其中载史部书籍共计十三大类、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卷。这十三类分别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不仅收录史部图书的数量增多,范围也大大扩展。

(二)原因

由于东汉以来社会政治思想受到冲击,儒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动摇,学术思想界也在此时出现了新的变化,史学逐渐觉醒,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自觉独立发展的道路。伴随史学繁荣的同时出现了经学的日趋衰微,经学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危机沉重打击下逐渐瓦解衰竭。

(三)史部目录与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发展必然反映在史籍目录上,史学典籍最初的分散并依附于各个目录之中,到集中发展于专门的史部一类,反映了史学的发展变迁轨迹由分散趋于归类统一。同时,史籍数量的增多也体现了史学的重要地位。

四、史部的完善期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史部类从《隋书·经籍志》中独立出来以后,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调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充分吸收前人整理的书籍后,又对《隋书·经籍志》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使得传统四部分类中的史部,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具体来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分类,共有十五个类目,分别是: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其中,相比《隋书·经籍志》增加的有:纪事本末、别史、诏令奏议、史抄、时令、史评、政书七个类目;减少的有:起居注、旧事、谱牒、仪注、刑法;整合取代的有:用载记取代了霸史或伪史的名称。

总体来说,《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类目设置较为合理,它标志着传统四部分类中史部已经趋于完善的阶段。

(二)变化发展

史部的在完善期变化不大,主要沿袭了《隋书·经籍志》中四部分类法,在刺激上进行了调整,有增加、有删减、有整合,总结其变化特征如下:

1.基本大类不变。从《隋书·经籍志》确立史部到《四库全书总目》完善史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保持不变,像:编年、正史、职官、传记、杂史等,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种类和数量。

2.小类不断调整变化,最终趋于合理。像起居注、刑法、礼注、故事等类根据其内容的安排,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都被合并调整,逐渐趋于合理。

五、结语

大体来说,人类学术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混沌而分明、由简单而复杂、由粗浅而精深的过程。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经历着不断地分化,在分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又不断在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庄子·天下》是一篇论述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术流派的著作,其中的府安店“道术将为天下裂”阐述了秦时学术的发生是由一而多的分化过程,史学的发展也不例外。清代著名目录家王鸣盛强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研究古籍,通晓目录之学,要循序渐进,同样,史学的研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史学这门学科的变迁与发展,与古籍目录史部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了解我国古代的史学走向,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更加正确的发挥史学的经世功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将史学家秉笔直书、惩恶扬善的史学精神贯穿到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中;德、才、学、识兼备,重视学史者个人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正走在史学学习之路上的我们,更应该理清史学发展脉络,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继承与发展史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也应当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去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目录分类方法。

历史科教学论文 篇2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学校采用素质教育教学,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是针对考试而言,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时,要加深对顾炎武先生语句的理解,不要只知道这句的意思,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通过分析古人的思想和观点,明确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儿女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作贡献的。

3.设置课堂情境,加强互动和交流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此丧失了兴趣。所以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多媒体或者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模仿课程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二、结语

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历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论文 篇3

一、编写历史校本教材的问题

(一)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

在访谈一些使用过校本教材的教师与学生时,许多学生与教师都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虽然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课程目标大致一样,但是在单元模块方面进度和培养目标却大不一样。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学业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二)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

历史校本教材缺少学生所需要更详细的背景资料,统编教材相比校本教材而言,有更加详细的背景资料,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背景资料介绍,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很少的教师会讲解背景资料,讲解背景资料的教师也不会深入介绍。这是因为教材介绍的背景资料十分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外查询教材所没有介绍的背景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这是十分费时费力的一项工作。而教师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高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整合背景知识的课程资源。

(三)历史校本教材没有丰富人文知识和语法体系。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会发现校本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面,很多学生提出校本教材中的知识面十分狭窄,比不上统编教材,这样学习几个单元之后就会感觉厌烦,所以,校本教材在课程资源的选取方面忽视了教材编写的拓展性的原则,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调查显示历史教师不认可教材的构成体系,这是因为校本教材的语法教学不系统,校本教材没有语法模块。

(四)校本教材只注重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时,有时候只注重趣味性原则,而对其他原则的关注不够,比如,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按照历史教材编写的原则,校本教材的编写就过于单一,因为除了趣味性以外,其他几项原则就比较模糊。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融合的意见

(一)校本教材应该是动态的课堂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特点也应当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相应的历史的校本教材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应当把校本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不断为统编教材中补充新的课程资源,以保证历史教材的新颖性,是历史教材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写应当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弹性,允许使用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和补充,体现其灵活性和开发性。比如,教师可以将统编教材中的背景知识编写进校本教材中,

(二)利用统编教材对校本教材进行必要的习题补充。

调查研究表明,教师使用校本教材时普遍认为习题量不够,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以考试为主,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向。所以,在校本教材中应当根据统编教材的一些习题来添加一些习题,以此应对教师来自考试成绩的压力。

(三)重视对编写校本教材的教师的培训。

编写校本教材的队伍必须是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师,这些教师应当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培养一批有些的教材编写教师需要考察教师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水平,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综合意识以及问题能力,能够经常进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具备探究的能力,具备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编写历史校本教材时,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教师主要是加强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论,充分认识到提升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会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教材编写模式。

(四)避免兴趣化和功利性。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避免过分重视实践而不重视理论教学的设计,学术性得不到保障,使历史校本教材只注重兴趣,而不能保证学术性。在校本教材中,容易出现实用功利主义,只仅仅围绕经济生产和市场需要,过分强调技术,甚至对精神价值产生鄙视心理,这就使校本教材变为一种社会指标而缺乏人性关怀。所以在编写历史校本教材时,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各种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的融合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质量,充分发挥校外专家以及校内学生的作用,避免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学校特色,不断提高本校教材的质量,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作者:张玉萍 单位:山丹一中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将全班六十个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十个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也比较均衡,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在座位安排上每排三人,前后两排就是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就近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中要分工明确,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果回答的不全面,小组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评比细则和评比表

对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评价要有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及时进行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成果,知晓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小组评价要有标准,但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和展示习惯都不会相同,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老师要精心设计

首先,对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这些问题老师直接讲解,学生理解又不深,但靠学生个体的作用又无法解决,所以只能靠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历史问题的设置要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而且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不应该是完全一片空白,这才就有了合作学习的起点。总之,历史问题的设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前面的学习已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铺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能基本解决问题。笔者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时,设计的问题是:有 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水平不均,可能会造成部分学困生活动积极性不高,在一个小组里,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更不平衡;还有,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把握不准,也可能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分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与不需要都要设计一个分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这样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但效果不一定好,对于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过思考或者阅读教材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久而久之,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此外,有些小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合作能力,导致效果不佳,有些小组的组长统筹、协调能力不强,不能把小组的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去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无法开展,也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我想这些弊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可能会遇到,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及时调整,不能片面地将小组合作学 所以,我们要针对活动出现的问题努力改进、及时调整,使得小组活动更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马乾龙 单位:平凉一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意识教育研究

一、大事件年表整合

高中历史课本中详细介绍了中西方历史、文明以及文化在千百年来的演进历程,对于许多经典的历史事件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客观来说,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要点是十分详尽的,学生们需要学习与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要引导学生更有技巧地学习与理解相关的内容。将大事件进行年表整合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梳理与回顾的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与深化。在进行大事件年表整合时,必然会以时间为轴,记录在各个时间段乃至时间点发生的一些标志性历史事件。这会让学生们更好地将中外历史进行比照,能够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差异,进而促进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来对比中国与世界在历史进程中的足迹。例如,欧洲大陆封建国家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在空前强化;当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时,中国清王朝却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中国的学者只得埋首于故纸堆,不敢过问政治;19世纪下半叶,当世界资本主义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建立起来之时,正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现代化运动起步之时;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损失惨重,现代化进程遭受沉重打击。这样的对照与整合不仅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足迹,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在许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中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的原因。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为客观与真实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也是对学生展开世界意识教育的一种模式。

二、阶段性特征整合

阶段性特征整合即将我们的视角慢慢缩小,汇聚到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特征整合,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有助于对学生展开世界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国家都在发生一些重要的甚至有着历史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对这一阶段的史实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范畴与角度来理解与看待某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让他们懂得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与层面来对于历史进行认识与反思,并且从这些史实中收获一些重要的感悟与体会。我们可以将19世纪下半叶世界的这一大变革时期作为一个大专题,将该段的中外历史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以下小专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2.世界封建国家掀起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运动,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

3.中外革命战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战争;

4.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西方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这些总结不仅非常好地梳理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而且在对照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中西方在历史发展中在思想与理念上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世界意识,让他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关于“点”的整合

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就一个历史事件“点”来对历史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联系在那个时间点上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在比照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感受一些史实,还能促进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在《***战争》的教学中,就会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教师可以以此为“点”,将它放在世界资本主义正在上升、中国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联系世界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指导学生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中国失败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这场战争。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理解与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非常有助于让学生整体地、理性地看待这场战争,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不仅如此,站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理解与看待这一事件也非常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借助大事件年表整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整个世界史形成一个理性认知,也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段来进行阶段性的历史事件特征整合,还可以选取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点”,并且联系与对照在那个时间点上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站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理解与看待特定的历史事件,同时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

作者:皋银飞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四篇:发现学习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课前自主发现知识问题

历史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都要有一个课前自主预习的过程。课前预习是整个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就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生疏或者理解上的问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就开启了学习的篇章。当教师在教课时,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会格外关注教师的教学,从而从教师的教课中解决自己之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战争”时,课文中提到“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学生也许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开眼看世界?为什么开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这些问题就会是学生在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当不明白缘由或者句子的意思时,学生就需要标注好记号,等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所以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发现疑点,从而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加强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时,其中关于孙中山建立檀香山兴中会的事件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为什么要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建立兴中会的原因是什么?兴中会的建立与历史进程有没有直接联系?这些问题也是学生经常会联想到的问题,所以自主预习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过程,这也正好应征了“发现学习”模式带来的效应,推动了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

二、在交流合作中发现自身问题

发现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把各自的观点都表述给每一个同学听,并且根据大家的不同表述进行思考和学习,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所以交流合作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途径,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强化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依次代表着春秋战国、夏商周、汉、唐、松、元、明、清这些朝代,归纳出自己组所代表的朝代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归纳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会依照自己的工作作出总结和回报,比如代表唐朝这个小组的学生会根据唐朝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徭役政策、商业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其他学生在聆听时,可以把不懂或者有质疑的内容记录下来,在每个朝代的小组都说完后,小组代表就可以把自己组所记录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和问题解决活动。由此可见,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历史总结,然后根据其他组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质疑或者解答,在这样的形势下去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教学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在这种自主性的促进下,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三、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发现学习”的模式在提倡学生自己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要求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不管是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还是课堂问题提问,亦或课外活动的问题探讨,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学生不断去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也只有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时,教师就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问:“启蒙运动发生在哪一时期?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启蒙运动带来了哪些结果?”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推动着学生的思考。为了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启蒙运动”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来编制出一些诗歌,诗歌要体现出当时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文人的思想意识。在学生的诗歌创作中,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应该要符合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所以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好启蒙运动发展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运动的主导思想,在了解到所有的经过和思想后,再去进行诗歌创作,在创作中去巩固启蒙思想,去深刻认识启蒙运动。这是一种发现学习模式的体现,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和感悟中才会去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创作、创新,巩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的目的。

四、总结

发现学习模式巩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前贯穿到课后,让学生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创造力也会不断增强,进一步体现了发现学习模式的要求和目标。

作者:王韦娟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五篇: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

一、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程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对历史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指出:一是通过学习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这一层次是实用的,学生乐于接受。第二是以史为鉴,历史上的兴亡交替,对做人做事都有着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总结做人的道理。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历史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实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教“***战争”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仅靠语言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道具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写有***、药材等字样的卡片,彩色塑料球等。课堂上请两位学生表演情景剧:一位学生扮演中国商人,手里拿着茶叶、药等字样的卡片;另一位学生扮演英国商人,手里拿着棉布、***等字样的卡片。再把彩色塑料球分给两位学生用作黄金和钻石,要求两位学生把对方的黄金和钻石赚回来。交易开始时,中国商 这一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走私在中英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高中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相差较远,不愿主动学习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正价值。如教学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背景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生活中精神颓废、道德低下的现象作为事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再如教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律师本色》这部美国律政剧,让学生思考当前美国法律与中国法律在立法思路上的不同,中国的法律正在向哪个方向完善。这样历史教学以生活为题材,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从而主动学习。

四、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

历史知识是严谨的,但教师的语言可以生活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讲历史,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教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教师可以采用穿越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如何去当一个自由民,如何去为民服务等。穿越题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教师用语言带领学生穿越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生活,就不会觉得学习历史是枯燥乏味的了。

五、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目前,还有部分高中历史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应认识到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就要创新教学方法,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学“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历史视频《故宫的至宝》,这一部纪录片介绍了故宫的一百多件文物,不管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音乐价值上来说都十分优秀。高中历史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除了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掌握各种史学观点,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等,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从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作者:徐育 单位:江苏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

第六篇:学案依托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知识结构

这主要是指在学案上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填写完整,识记课本的主干知识点,达到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本人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部分学案内容加以说明。

二、学法指导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精选的例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或做题方法的指导。

三、练习巩固

设置一定量的练习题是每张学案上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学案的第一部分内容“知识结构”的填充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本时或上课过程中完成。因此这部分内容可布置在讲完课后让学生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并相应地提高解题能力。题型要尽量全面一点,既要有选择题也要有材料题,我们要借助史料理解来认识历史,在解读史料中生成新知、建构知识、还原客体,从而实现预设的课堂学习目标的经历。这部分的题目难度相对要较高一点,以帮助学生适应高考的需要,如在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的学案上,布置了两道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

历史教学论文 篇4

1.故事选取原则首先要有真实性。一旦讲述的故事与史料记载相违背,之后让学生了解到了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障故事的真实性,在故事的选择上要符合史实,不能随意虚构,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其次就是趣味性。故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故事本身就必须足够有趣,情节上要生动,内容要有新鲜感。再次就是可以结合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不一定就是用历史故事来谈论历史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在故事选择上尽量和现实有所衔接。最后就是具有针对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的选择上要和课程内容有很大关联,故事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义和思维能力。

2.融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之前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可以运用关于本节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历史教学中如果导入环节非常的出彩,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整堂历史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够沿着故事的脉络对有关的史实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在接受老师讲的史实时也能够集中精神,将导学故事和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唐朝安史之乱这一课程时,由于安史之乱原因有很多种,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统治腐败,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杨贵妃,教师可以利用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宫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课堂主要内容,学生在故事中进入到教学主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3.在课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为保障学生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兴奋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老师在教学中间要适当地插入和内容相关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讲述东汉历史时可以讲述华佗的事迹。在学习楚汉之争时可以穿插鸿门宴的故事,在讲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给学生讲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还能创作出《史记》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中插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教学的目的。

4.在课末插入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果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最后商鞅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老师在课末给学生讲述商鞅被秦王追杀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时候要入住客栈时,客栈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绝了它的要求。让学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杀害了,但是变法没有停止,已经在发挥它的作用了。

二、结束语

历史教学论文 篇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依靠灌输,而应当依靠熏陶。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民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产生自信心与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识、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并重视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提倡学生开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平等交流,从而使教学氛围体现出民主特点。这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理念,并且摒弃忌讳民主与平等的陈旧观念, 在此前提下,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并与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使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观与教育观体现出人文特点,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历史学科具有着人文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科技、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且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的挖掘并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方面,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挖掘与整合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识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师能够重视人文知识的熏陶与教学工作。历史知识中具有着优秀且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通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把我、挖掘与整理,能够让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当然,这一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钻研,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要出发点之一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精选,从而找到人文精神培养与历史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而确保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围中使用最短的实践掌握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内涵,并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其次,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务事迹,通过人物品质来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具有高尚品格的历史人物都可 无论是这些人物还是这些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都应当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而这些精神遗产,可 事实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对历史人物以及人物事迹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简单的讲授伦理道德会让人文精神教育产生枯燥的特点,而这些历史人物和人物事迹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崇高与悲壮的美感,同时能够给学生带来启迪与心灵震撼,从而使学生具备对人文精神作出自主探索的动力,并主动将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品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科教学论文 篇6

教师优秀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动画,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动画。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制作教学方案,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丝绸之路的动画,从而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多媒体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郭可景。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适应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