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德育主题论文【通用9篇】正文

《德育主题论文【通用9篇】》

时间: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

德育工作论文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德育工作论文 篇2

[关键词]科学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参与性实效性时代性

多年来,我们国家反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我们也常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所有这些都说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的侵蚀影响和渗透,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如何迎接新挑战,培养跨世纪合格新人,这是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提倡师生广泛参与性

作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工作首位,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德育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整合资源,提倡师生广泛参与。

1.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班主任老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各科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便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行为问题生”如果我们的老师不戴着“有色的眼睛”看他们,不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前堵后追。而是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学生灵魂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的甘露去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都能从老师的唇边、眼角、和蔼的语气和鼓励的目光中得到暗示,感受到老师对他爱的温暖,那么就能增进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老师只要对学生爱的真,爱的纯,就能使学生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健康成长。那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用真心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给他们一片爱的彩虹吧!

2.学生应成为德育建设的主体

学生既是德育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德育建设的参与者。如果德育工作仅从课本到课本的生硬灌输,轻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和反馈,然后做出抉择,使之在思想、行为、情感、意志等方面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受到教育和启迪。比如针对建设“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我为奥运添光彩”等一系列活动中,我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内驱力,开展了“我为校园出谋划策”、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合作交流的舞台,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亲社会行为,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学会学习、合作、做人和生存,从而使自身、集体思想得到提升,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全面发展。二、科学实施,注重实效性

要培养学生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仅靠搞一两次活动,领导讲几次话,流于形式,效果是甚微的。因此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不急于求成,真抓实干,做好每一个活动的实施计划、方案、操作过程,把任务量化分解到每一个人,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虚变实。比如为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摒弃中学生盲目崇拜“日韩潮流”现象,我校制定了规章制度,有团委、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建立的联合监督刚和学生值日岗,进行不定期而定内容的查岗。召开了座谈会、主题班会、美术绘画比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诵读活动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对先进典型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周报宣传表扬,让同学们汲取精神营养,实实在在地告别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的时代。站在时代前列,形式逼人,不进则退。因此,德育工作要体现先进时代性,不断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反映时代特色。比如,针对十七大报告中党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创新性国家建设、和谐世界等

四、和谐发展,尊重个性

德育工作论文 篇3

论文摘要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 篇4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 篇5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 篇6

1.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2.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4.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

5.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6.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公务员之家

7.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德育工作论文 篇7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德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际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把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相对自由的网络时空,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为社会带来的变化激起了莘莘学子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正如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利剑,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异化性等特点,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带来某些负面影响。这使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德育理论与方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探讨,并尽快找出对策。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培养的负面影响

1.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类的沟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为人对网络的依赖所取代。

有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社会”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他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进行网上交往,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存在。在“人一机一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严重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突现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着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在网络社会里,主体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现实”的情形下进行的。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运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由此导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出现,有的已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网络犯罪。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有时出于好奇心或仅出于显示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竟置国家、社会于不顾,在网上充当黑客,非法窃取国家机密,非法使用他人信息,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等,这在国内外已屡次发生。二是传播暴力和色情信息。在网络大量快速传递的信息中,混杂着许多反道德、不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暴力和色情信息。“信息污染”不仅毒害人们的心灵,而且容易诱发犯罪,且危害更加严重。

3.文化扩张进一步加剧,造成网络文化侵略

文化扩张不是一个新现象。虽然国际互联网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但它带来的不一定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趋于平等,有可能是信息“贫富”的进一步分化。

由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在网络传播技术的手段上取得优势地位,信息传播单向流动的态势更加明显。而这种信息单向大量“倾倒”不同于单纯工业化产品倾销的地方,是在于其所负载的明显的政治和文化色彩。可见,文化扩张进一步加剧。恰好西方批判传播学家席勒早就指出的“它(资本主义)有效地兜售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套信念,这套信念把人类幸福同个人越来越多地占有商品和越来越大量地享受服务联系起来,以获取物质的东西取代爱、友谊或与之相等的事物。”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

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非但没有结束,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发表的题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的报告与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是企图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

以上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和人格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提出这些并非因噎废食,而是未雨绸缪。如何消除其负面影响?这是21世纪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

二、转变德育观念,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

观念是行为的指导。首先,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德育观转变。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使我们面对着一个空前广阔开放的信息世界。而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中,囿于校园一隅。显然,这种“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所以德育工作应主动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其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获取有益的养分,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辐射自己的能量,从而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拓宽工作视野,不断探索,逐步建构一个以社会为中心,学校、家庭为基础的德育体系。

其次,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伴随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烈度会进一步加深,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将变得经常,青年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因而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大大增强。而传统防范型德育观往往把学生看作德育的客体,它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理论,使学生无条件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和规范,忽视了道德的主体性本质,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防范型德育观,确立主动发展型德育观。德育工作者应从单纯传授道德知识方面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武器”,提高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教育上,尽量利用网络教学创设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和真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学会主动选择,自我教育,从而自觉地把社会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三、网�

1.积极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网络的利弊完全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网络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服务于人本身。所以,网�

虽然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受到严峻挑战,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优秀思想如“天人合一”,以国家、社稷为重,淡漠功利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网� 我们应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信息,增强信息独立性,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从而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网络。

2.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现实。我们应当有主流导向。网� 首先,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使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还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结合,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对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现代化是从物质追求泛滥、道德荒凉之路走过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重蹈覆辙。经济发达、物质丰富并不代表人的精神就富有、文明了,引导大学生看到人类幸福的前景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

3.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 21世纪,仅让学生“学会生存”还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等手段,让学生“学会关心”,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最终“学会做人”。

4.更新德育工作的手段,加快德育现代化步伐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相当不足,德育软件的开发更是远远落后,学校德育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和信息技术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加快实现德育手段现代化,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务员之家

德育软件应该力求把那些比较深奥的理论编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高校还应给大学生提供非线型的电子教材,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以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我们要大力组织思想品德教育电子教材加入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络,其教材要做到少而精,才能在网上分秒必争,尽可能收到最大效果;其教材也要做到经济实用,减免网上使用费,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只有如此,德育电子教材,才能被网络用户青睐,并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达到良好的网上教育效果。

当然,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掌握电脑操作知识,以便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并能精通电脑知识,以便进行德育软件开发。同时,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才能防止不健康信息占领我们的教育阵地,让信息网健康地运行。

德育工作论文 篇8

一、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二、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四、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

五、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公务员之家

六、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七、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德育工作论文 篇9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德育工作但效果不佳,这与德育目标提得过高和过于划一大有关系。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是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那就是培养有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内容笼统,目标不明,难以操作,必然事倍功半。事实上,德育目标应是分层次递进的,必须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小学阶段应着重进行养成教育。养成讲文明礼貌、讲卫生、爱学习、勤劳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可以使学生终生获益,因此,这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意识教育应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贯穿教育始终。贯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同时要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反对奢侈浪费,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畏困难,自强不息。

德育主题论文【通用9篇】

二、突出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实现德育途径由形式单一向多管齐下转变

社会在不断发展,德育对象在不断更换,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在不断变化,要实现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观念的开放性对接,德育工作就必须改变封闭式状态,注意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强化全方位育人。重点要突出“三化”。

1.注重教化——追求正面教育的实效性。正面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正面教育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摒弃那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的说教,实现理性化、科学化与情感化、艺术化的有机统一。要注重把科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结合,通过生动的社会生活实例的分析,论证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指导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使正面教育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同时,要强化学科德育,把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在同一时空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有机结合起来,使正面教育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注重同化——捕捉集体改育的着力点。环境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集体环境,能敦促集体成员共同进步,而不良的环境,则会将好学生引入歧途。因此,要积极引导,扬长避短,发挥班级集体、团队集体、学校集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要倡导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友善的同学关系,特别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开展好帮助特困学生的献爱心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自觉融入到班级集体之中。

3.注重感化——寻找情感教育的突破。要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必须充分激发个体转化的内在动力。一是环境激情。要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好校训墙、宣传栏、文化走廊、花坛盆景等风景点,让一草木寓情,一砖一瓦启智,使学生目之所及能教化,耳之所闻能修身,激活他们对学校、对教师、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师爱激情。师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德育优化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真爱、真情、真诚,去唤起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让他们人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尊敬和崇拜的心理,进而由爱教师延伸、幅射到爱学校、爱集体、爱社会。三是榜样激情。古今中外一大批德为楷模、行为世范,可歌可泣、可赞可誉的英雄伟人,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要充分利用榜样引路这个法宝,教育青少年自觉以革命先辈、当代英模及创业先锋为榜样,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倡导“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和内化正确的思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