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优秀4篇)正文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优秀4篇)》

时间: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啦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啦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篇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本课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进行学习,力争让学生弄懂每个词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图片投影启发学生的想象,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根据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探究活动

教师提供一些描写景色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然后,从中任选一首或其中的一句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用笔画下来,设计一期板报。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篇3

师:(课前谈话)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是王自文。先和大家说一件事,在1992年香港的唐诗评选中,评出了十佳,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好几首诗都获得了奖。大家猜猜会是谁?

生1:李白。

生2:杜甫。……

师:刚才第一位学生说对了。

生:李白。

师:(板书李白)李白姓李名白,字——?

生:字太白。

师:号谁知道?

生:好喝酒。

师:那是爱好的好。

生:号诗仙。

师:那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古人往往有名有字有号,李白号清莲居士,李白写的诗你能想到哪些?

生:《静夜思》(背诵)

师:从这首诗你能感觉到的是怎样的诗人?

生:思念家乡。

师:那是一位乡愁满怀的诗人。

生:《赠汪伦》(背诵)

师:这里又是怎样的诗人?

生:结交朋友。

师: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李白的诗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学完这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儿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

上课开始。

师:看课文,谁来读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师:谁来说说敬亭山。

生:敬亭山在安徽省市郊。

……

师:(补充介绍敬亭山)知道了敬亭山,谁再来读读题目。

生:(读。)

师:请注意敬亭山前面两字。

生:(个别读、齐读。)

师: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

请大家自己读吧,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自由朗读。)

生1:(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生2:(读。)

师:别紧张,后两句再读读。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他们两人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读得很有韵味,

师:你也来读一读。

生3:(读。)

师:读诗光读通读顺可不够,还要读出滋味来,怎样更好地读出滋味来,我想还要了解诗的意思。自由地读读,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意思吗?我们再请同学来读,从他的朗读中,看他读懂了多少。

生:(读。)

师:后面的“敬亭山”声音拉长,我们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敬亭山。

生:(读。)

师:读了几遍下来,也许遇到了困难,把你的困难说出来。

生:“孤云独去闲”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对字句意思的不理解。

生:“相看两不厌”是对什么这么满足?

……

师:刚才的问题,我们把他归纳一下,一就是对字词的理解的困难,一就是对写法的探究。那么让我们走进敬亭山。

师:“独”是什么意思?

生1:孤单。

生2:单独。

生3:只有一个人。

师:谁?

生:李白。

师:诗中有没有词说明他是一个人?

生:“只有”。

师:什么是“只有”?

生:只有一样。

师:那么我们来互相对看,现在,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谁?

生:只有你。

师:你去把“只有”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1:我找到了“飞鸟尽”。(板书)

生2:我找到了“独去闲”的“独”。 (板书)

生3:我找到了“相看”。 (板书)

师:我们从诗中找到了李白是一个人在敬亭山。找到“飞鸟”和“独去闲”的一起站起来,听他们来比一比谁体会得最深。

生:(比较读。)

师:季鸟的天空没有一只鸟,“众鸟——”

学生:(再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完了,你来评一评,

生:(评价。)

师:同意吗?我们也来读一读。

师:还有两句(范读)谁来试试?

学生:(个别读。)

师:范读全诗。

师:(出示图片敬亭山)他一生登过七次。我们知道,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去过无数的地方。现在,他为什么又去了呢?和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全诗)

师:为什么?为什么他现在要久久地坐在那儿?

生:因为他很孤独。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了不起。

生:他在欣赏风景。

师:他在静静地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在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会想到什么呀?让我们从白居易的诗中去想想他此时的想法吧!

(出示白居易的诗《夜雨》)

齐读《夜雨》。

师: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首白居易的诗,正代表了——

可以感受李白对家人的思念和他的孤寂。

师:多好,再读一遍。

生:(再读《夜雨》)

师:此时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是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呢?想一想《独坐敬亭山》的诗句。

生:引起李白孤独的是孤云和众鸟。

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飞云散是大自然常见的事,为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

生:因为鸟儿云儿都是成群的在一起的,可是李白只有一个人。

师: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唐朝政府贬官,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生:(再读。)

师:李白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这样的人山相望,人山相望。李白啊李白,你久久地坐着,你看到了怎样的敬亭山?

生:敬亭山也很孤独。

师:同病相怜的敬亭山。

生:静静的敬亭山。

师:正如我现在的心情,知音啊。

生:没有亲人,偶尔只有孤云。

师:你找到了我,我找到了你。就让我们——

生:相伴。

师:同样的山,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呢?(出示《望木瓜山》)请人来读一读。

生:(读《望木瓜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

生1:生机勃勃的山。

师:前面两句写了太阳和鸟儿,后面两句注意到了吗?

生2:我注意到了这儿李白也是写思乡之情。“客心自酸楚”。

师:愁肠百结啊。

师:同样的山,木瓜山使他倍添酸楚,而敬亭山呢?

生:(读《独坐敬亭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敬亭山给他带来——

生1:安慰。

生2:关怀。

师:同样都是孤独,不同的是李白在敬亭山找到了知音。那么李白一直静静地坐在那儿,他会和敬亭山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出示写话材料,伴有古典音乐——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写话练习。)

师:当天空的鸟越飞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如今你我相遇,总算找到了知己。

师:敬亭山轻轻地对李白说——

生:李白啊李白,你怎么还不回家?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上的云儿越去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当晚霞散去,夕阳西下,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师:你觉得是怎样的一个李白?

生:孤独。

师:你怎么去安慰他?

生:我就是你的亲人。

生:你有很多的朋友。

师:还记得《赠汪伦》吗?

生:(背《赠汪伦》。)

师:李白你永不孤独,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大声诵读你的诗文。让我们一起来背——

生:(背《独坐敬亭山》。)

下课。

附:

白居易——《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李白——《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我的看法:上课老师对文本解读很深,上出了深度;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回归了语文的本色。善于用比较学习,以书本为立脚点,尽可能多方位地全面体会语言和人物情感,课末以积极的引领走出了本文比较哀伤的主题,引入材料的运用效率高。可惜的是教师如能更多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更能深入浅出一些,就更好了。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篇4

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独坐敬亭山》,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